自 2018 年中美贸易摩擦爆发,关税问题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巨石,在两国经贸领域激起层层涟漪。农产品作为双方贸易博弈的重点领域,关税调整频繁。2025 年,特朗普政府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 “对等关税”,中方迅速反制,对美农产品加税力度不断强化。
冷冻水果作为农产品重要品类,所属的 “水果及制品” 类别被关税政策覆盖,这一情况直接冲击了美国冷冻水果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也让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受到牵连
美国加征关税对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的直接影响
(一)业务量变化
进口冷链业务量下滑:美国冷冻水果进入中国市场成本大幅增加,终端价格预计上涨 20%-30%。以佛罗里达州柑橘为例,其冷冻果汁产品在中国的终端价格因关税上涨 23%,订单锐减。这使得从事美国冷冻水果进口运输、仓储等冷链物流业务量显著下降。据相关数据统计,2025 年第一季度,中国从美国进口冷冻水果的冷链物流业务量同比下降了 30% 左右。
国内冷链业务量调整:国产冷冻水果崛起,市场份额提升至 60%。云南蓝莓、山东草莓等国产冷冻水果产量增加,相应的国内冷链物流业务量得到补充。2025 年第一季度,国产冷冻水果的冷链运输量同比增长了 25%。同时,东南亚和南美冷冻水果因价格优势和自贸协定红利,在中国市场进口量上升,如泰国榴莲、马来西亚山竹等热带水果的进口量在 2025 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 35%,带动了相关冷链物流业务量的增长。
(二)成本变动
运输成本:一方面,由于进口冷冻水果业务量下降,部分冷链运输企业的车辆、船舶等运输工具的利用率降低,导致单位运输成本上升。原本满载的冷藏车,现在可能只能装半车货物,却要承担同样的燃油、人工等费用。另一方面,为了应对业务量变化,企业需要调整运输路线和运输计划,寻找新的货源地和目的地,这也会增加运输成本。例如,一些企业将运输线路从美国转向东南亚,需要重新规划航线、安排港口停靠等,这些变动都会产生额外费用。
仓储成本:美国冷冻水果库存积压减少,仓储空间闲置。为了维持仓储设施的运营,企业需要分摊固定成本,使得单位仓储成本上升。同时,企业为了拓展国内和其他进口来源地的业务,需要对仓储设施进行改造和升级,以适应不同种类冷冻水果的存储需求,这也增加了仓储成本投入。比如,一些仓库需要调整温度、湿度控制系统,以满足国产蓝莓和东南亚热带水果的存储条件。
产业链上下游的连锁反应
(一)上游供应商
设备供应商:随着国内冷链物流行业对国产冷冻水果和其他进口来源地水果业务的拓展,对冷链运输设备和仓储设备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企业更倾向于采购适合国内和东南亚水果运输、存储特点的设备。例如,需要更多小型化、灵活的冷藏车来满足国内分散的水果产地运输需求;在仓储设备方面,需要更多具备精准控温、控湿功能的货架和存储单元。
如富澜德冷链电动车,专为最后一公里冷链配设设计,续航60km、制冷时长8小时,温控范围-18℃~8℃,温度可调节,尺寸可定制,可上牌,有路权。
富澜德全新数智冷链舱,作为冷链存储与输运单元,可车载、可层叠式放置,整体化设计,方便周转。
技术供应商:为了提高冷链物流效率,降低成本,企业对冷链技术的需求增加。如要求更先进的制冷技术,以延长冷冻水果的保质期,降低损耗率。2025 年政府投入 120 亿元补贴冷链物流基建,推动了冷链技术的发展。
(二)下游客户
进口商和零售商:进口商为了分散采购风险,与巴西、阿根廷等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减少对美依赖。这导致冷链物流企业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发生变化,需要与新的进口商建立合作关系,了解其运输、仓储需求特点。零售商如盒马、山姆会员店等调整商品布局,将美国冷冻水果从主推位撤下,突出 “国产优选” 标签。这要求冷链物流企业提高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确保国产和其他进口冷冻水果能够及时、新鲜地送达零售终端。
消费者: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较低,更关注品质与新鲜度。北京市场调查显示,70% 的消费者表示 “愿意选择国产或非美进口产品”。这促使冷链物流企业更加注重运输和仓储过程中的品质管控,采用先进的保鲜技术和监控手段,保证水果在运输和存储过程中的新鲜度,满足消费者需求。
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应对策略
(一)优化业务布局
拓展市场渠道:借助 “一带一路” 倡议和 RCEP 机遇,冷链物流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通过中欧班列将国产冷冻水果出口至中亚、欧洲,2025 年出口量预计增长 50%。同时,利用 RCEP 协定,加大对东南亚市场的开拓,降低关税成本,提高中国冷冻水果在区域内的竞争力,从而带动冷链物流业务的增长。
调整业务结构:减少对美国冷冻水果进口业务的依赖,加大对国产冷冻水果和其他进口来源地水果的冷链服务投入。企业增加对国内冷链物流网络的建设,提高国内配送的时效性和覆盖范围。例如,在云南蓝莓产地和山东草莓产地附近建设冷链仓储中心,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国产冷冻水果的市场占有率。
(二)技术创新升级
冷链技术研发:企业加大对冷链技术的研发投入,提升冷链物流的智能化水平。利用 AI 技术实现对冷藏车温度、湿度的精准控制,实时监测运输过程中的货物状态。采用区块链溯源技术,让消费者能够清晰了解冷冻水果的产地、运输过程、存储条件等信息,增强消费者信任。
设备更新换代:淘汰老旧的冷链运输和仓储设备,更新为更先进、高效的设备。购置新型冷藏车,其制冷系统更节能、控温更精准;在仓储设施方面,安装自动化的货架和分拣系统,提高仓储空间利用率和货物出入库效率。
政策支持与行业发展前景
(一)政策扶持助力行业发展
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冷链物流行业发展。2025 年政府投入 120 亿元补贴冷链物流基建,改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行业整体运营效率。同时,政府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对采用先进冷链技术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这些政策为冷链物流行业应对美国加征关税带来的挑战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随着国内消费升级和对冷冻水果等生鲜产品需求的增加,以及国际市场的拓展,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预计未来几年,行业年增长率将保持在 15% 以上。
技术创新驱动行业升级:AI、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将在冷链物流行业得到更广泛应用,推动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升级。冷链物流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将进一步提高,损耗率将不断降低。
产业链整合加速:为了提高行业竞争力,冷链物流行业将加速产业链整合。企业之间的并购、合作将更加频繁,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集团,更好地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
美国加征关税虽然给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带来了短期的冲击,但也为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机遇。通过优化业务布局、技术创新升级、加强合作协同,以及借助政策支持,中国冷链物流行业有望在全球贸易变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冷链物流体系。
本文转载自网络,侵删。